添加微信cnlw66发一份资源表给你

新闻稿标题写作有哪些注意点?有哪些让人印象深刻的新闻稿标题案例?

日期:2019-11-21

新闻稿异于新闻,新闻稿是鼓励新闻记者在该题材上撰写稿件。那么新闻稿该如何起一个好的标题呢?下面一起来看下~

众所周知,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所谓“题好一半文”,说的就是标题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性。所以,我们无论是采写新闻或者是做新闻编辑,都应当注意制作好标题,把新闻的“眼睛”擦亮些,以吸引读者,扩大宣传效益。在这里,笔者结合新闻工作实践,与同行们共同探讨一下标题制作的一些技巧

善选最有特点的事实和观点做题

这是新闻标题制作通常采用的方法,其技巧在于提炼新闻核心事实。

一般来讲,从最有特点的事实入手做题,主要用于动态性新闻、事件性新闻,如《我南沙岛礁全部实现移动通信》《我潜艇远航食品保障发生历史性变革》《“移动”改变南沙生活》与《海军首位女帆缆兵章岩通过独操考核》等。但在一些篇幅较大或新闻事实不集中的稿件中,以事实做标题的难点在于“精练”。怎样减少字数,这里面既有遣词造句的功夫,有时也需要虚题与实题结合,即有引题或副题的补充。

如《“加油”,加油!--目击南航某团新飞行员首次空中加油训练》。引号中的加油,指的是新飞行员首次空中加油训练;后一个加油,则是在现场观看训练的记者和官兵在为新飞行员鼓劲。两个“加油”,把一场活生生的高难度训练表现了出来。还有类似的标题《高空之“吻”》等,也都很凝练,既提炼了新闻事实,又生动传神。这类新闻的标题,如果编辑不加提炼,要么老套,要么一长串字符,很难吸引人

海军报“推进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专题报道有一组两篇稿件的标题也比较精炼:

轻点鼠标,故障无处遁形(引)

潜艇基地技术保障大队虚拟空间砥砺保障硬功(主)

魔高一尺,就要道高一丈(引)

某保障基地电子对抗团未知对手逼练必杀绝技(主)

这两篇报道的标题,整体上比较工整对应。而单个来看既有虚实的结合,又有新鲜事实的反映,比较简洁有力。

再如,有一篇反映一个单位科研群体搞创新的通讯,通篇表达的是他们永不自满、永不服输、战胜自己的精神,见报的标题是《拼命跟自己较劲--某试验基地102总站空靶研究室科研创新纪实》,既贴切,又新颖,很好地表现了主人公的精气神。做这一类稿件的标题,因为列举的事例较多,很难以单一事实做实题,那么做主题时就要考虑从虚题入手。

以最有特点的观点做题,一般来讲都是虚题,必须有引题或者副题作补充。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北海舰队以“学雷锋学英模”活动为抓手深化主题教育》。此题以观点为主标题,反映了北海舰队紧贴官兵思想和使命任务,以“学雷锋学英模”活动作为深入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抓手,引领官兵成长成才成功的情况。

再如:《龙头怎么摆龙尾怎么甩--青岛保障基地党委机关加强作风建设的一组新闻》,从主标题所表述的观点中,就可以看出党委机关在加强作风建设中的率先垂范作用;《比干劲更难得的是智慧--某侦测船大队科学统筹力促工作高效》,以副题中的“科学统筹力促工作高效”来印证主题的观点,把“践行科学发展观”做活了做深了。

以观点做新闻的标题,应注意观点是从新闻事实中抽象出来的道理,在新闻中要有根据。“大跃进”时期,我国报纸曾出现过如下标题:《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大产》《异想就能天开》与《集体研究阳光道 个人单干死胡同》等,这些标题与马克思主义原理相悖,助长了当时的浮夸风,产生了不好的社会效果,这种教训应该汲取。

有哪些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新闻稿标题或新闻稿?

01

马歇尔歇马,华莱士来华。

1948年,美国驻中国特使马歇尔奉命回国,被派到南京接替马歇尔职务的是华莱士。当时南京某大报纸以《马歇尔歇马华莱士来华》作标题报道了这条新闻。

运用回文的手法,正反读都一样,而且将重点主题都表达出来,比当今某网站的震惊体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当年看到的时候,惊为天人。

02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这里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布热金卡在波兰南方城市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世人对奥斯维辛这个地名更熟悉。奥斯维辛大约有12000名居民,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被纳粹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杀人工厂的一部分。

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士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作的各种试验。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像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稍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说来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参观者来到一座灰砖建造的建筑物前,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解说员试着推了一下门——门是锁着的。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

现在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他们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东西可供报道。这里天气晴朗,绿树成阴,门前还有儿童在打闹、嬉戏。

03

当年肯尼迪总统遇刺时的新闻稿,一直是新闻界的典范:

肯尼迪遇刺身亡

路透社达拉斯1963年11月22日电 急电:肯尼迪总统今天在这里遇到刺客枪击身亡。 总统和夫人同乘一辆车中,刺客发三弹,命中总统头部。 总统被人紧急送入医院,并经输血,但不久身亡。 官方消息说,总统下午1时逝世。 副总统约翰逊将继任总统。

精练到极致,非常准确。更重要的是,从后往前逐句删除,都不影响新闻的整体性和传达事件的有效性。

新闻稿中还有一类是报告文学。当年看李春雷的报告文学《木棉花开》,深深折服。作品全文18000字,讲述广东省委原第一书记任仲夷在广东任职的5年时间内,冒着重重政治风险,冲破道道体制阻碍,终于"杀出一条血路",把广东引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进而影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

这是新闻人不可不读的经典。

补充:新闻实际上是文学的一种,所以好的新闻标题和新闻稿,都是文学与新闻的的最佳结合。

 
 
 

155-3828-6621
7*24小时客服服务热线